About Us
生物声学科研仪器及应用中心 (BASIC)
科学仪器研究所汇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声学、光学、电学、磁学、质谱、机械制造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优势力量以重要生命科学问题为导向,通过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打造具有标杆影响力的科研范式与仪器创新生态,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

生物声学科研仪器及应用中心 Bio-Acoustic Scientific Instrumentation Center (BASIC) 是科学仪器研究所下属的研究单元,由马腾研究员组建领导。承担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国家、地方科研任务多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7000余万,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和授权中国及国际专利80余件,其中多项已与国内龙头医疗企业合作实现联合研发与产业转化。
Research & Collaboration
研究与合作
01
超声器件与专用集成电路
随着医疗影像需求的不断提升,通过超声成像获取更高分辨率和更准确的组织结构信息,已成为早期检测微小病灶的重要手段。其中,超声设备工作频率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成像分辨率,因此高频超声正逐步应用于血管内成像与浅层组织检查。然而,当超声频率跨越50MHz的门槛后,换能器及相关硬件系统在设计和制造环节面临着更为严苛的要求。

一方面,超高频换能器(工作频率>50MHz)需在极薄的多层结构中完成精密加工和稳定粘接,单层厚度往往小于10微米,而任何亚微米级别的加工误差都可能对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这对换能器的设计理论、制备工艺以及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带来了极高挑战。另一方面,针对超高频超声信号的激励、采样与处理,各环节的电路系统也必须提供高压激励脉冲的输出质量、精确的时钟同步能力、强抗干扰性和高速数据采样与存储的支持。这些高标准不仅对电路本身的设计提出了苛刻要求,也对封装和集成工艺带来新的考验。

此外,随着超声频率的不断升高,声波在组织中的衰减系数会呈指数级增长,导致分辨率和成像深度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进而影响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为此,高性能超声器件与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方向,旨在系统解决换能器设计与制造难题、提升高频超声电子系统的综合性能,并在物理特性与临床需求之间寻求最佳平衡,从而推动超高频超声影像的实用
02
多模态声光传感与融合成像
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往往难以直接观测,且常伴随组织在结构、力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复杂演变。以“癌中之王”胰腺癌和胆管癌为例,由于胰胆组织深藏于腹腔且绝大部分恶性病变起源于内皮层,现有经腹超声、CT、核磁共振和超声内镜等医学成像手段难以深入胰胆管内部进行细致观察,亟需研发能够跨尺度探测的内窥式成像设备。同时,从胰管壁上皮细胞异质性增生、肿瘤深度侵袭,到微血管新生及免疫细胞聚集,胰腺癌的进程牵涉多层次的结构与分子变化。仅依靠高频超声虽能获取一定深度的整体组织与病灶信息,却难以呈现更完整、精确的组织细节与生理指标。

为此,将光学成像方法与超声成像有机结合成为重要趋势: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能在高分辨率下展示上皮结构细节,荧光成像通过探针标记可显示特异性分子事件与新生微血管,而超声在深度方向的优势又弥补了病灶侵袭占位的过程。多模态声光传感与融合成像的构想,正是要将不同成像模式的优势加以融合,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更全面立体的评估。然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尚需攻克微型传感器封装集成的难关,并解决多模态耦合信号的高效解调与处理等技术挑战。通过在硬件和算法两个层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多模态声光成像在临床与科研中的落地与应用。
03
空间全息计算与声镊
当超声波与介质或生物体相互作用时,除了能够形成空化和温升等效应外,还会产生可用于远程操控的声辐射力。利用这一物理现象,可望实现从无创神经调控到功能微粒的精准操控。然而,要将相关基础研究切实应用于临床复杂场景,目前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在血流、颅骨及运动器官等多变且高衰减的生理环境中,如何实现高精度的声场时空分布控制,需要研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专用发射器件,并开发优化的空间声学计算算法来精确模拟与调控声能量分布。

在神经调控方面,若要通过超声穿过颅骨并将安全、有效剂量及特定形状的声场聚焦到大脑深部区域,实现精准的深部脑刺激,就必须设计专门的声辐射力换能器并研发特殊的超声穿颅发射算法,以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最大化的聚焦效率与安全性。而在声操控领域,相较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镊,声镊具有更强的作用力、更大的组织穿透深度以及不需要荧光标记等优势,因而在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生物体内部环境极其复杂,声镊在真实生物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在器件设计、声场计算与全息成像等方面开展深入攻关,才能最终实现对细胞、微粒乃至完整组织的稳定操控与精确调控。
04
智慧超声影像算法研发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智慧超声影像算法作为医疗影像领域的创新方向,主要致力于超声图像的高效采集、处理与深度解读。相较于传统超声图像处理,该方向更关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实现自适应去噪与伪影消除,并在超分辨率重建、目标检测和图像分割等领域取得突破,从而提升病灶识别的准确率与稳定性。

在应用层面,智慧超声影像算法的多模态融合能力尤为关键,将超声与CT、MRI等影像数据进行联合注册和三维可视化处理,可形成对目标病变及周边组织更深入、全面的描述。通过实时3D/4D超声重建技术,临床医生可对心脏、血管等动态生理过程进行更高分辨率的动态观测;而智能诊断系统则可依托深度学习模型,对常见肝脏肿瘤进行自动识别与分型,并结合统计学分析与临床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量化支持与决策依据。

面向未来,智慧超声影像算法的价值将从单纯的病灶检测与诊断扩展到手术导航、机器人控制及远程协作等场景。通过开发智能导引算法与实时超声影像分析系统,可辅助微创手术和组织穿刺的精准定位,并在远程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凭借软件与硬件的不断演进,智慧超声影像算法必将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为推动超声影像技术向更高分辨力、更大数据规模和更便捷应用场景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News Center
科研快讯
2024-11-21
深圳先进院马腾研究员荣获2024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青年创新奖
<p><span data-index="9">11月15日,2024&ldquo;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rdquo;青年创新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学仪器研究所(筹)马腾研究员,凭借其&ldquo;跨尺度多模态超声介入成像系统的研制及推广应用&rdquo;项目荣获该奖项。</span></p> <p><span data-index="9">&nbsp;</span></p> <p><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www.siat.ac.cn/yjdw2016/rcdt2016/202411/W020241121605829012454_ORIGIN.png" alt="" width="1080" height="719" name="图片 50" align="bottom" border="0" data-needdownload="true" data-uploadpic="U020241121601450955531_ORIGIN.png" /></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ldquo;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rdquo;设立的宗旨,是为纪念朱良漪同志矢志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事业发展的精神。青年创新奖旨在表彰年轻科技工作者在分析仪器或相关关键零部件研究开发工作中取得重要创新成果。</span></p> <p><span data-index="9">&nbsp;</span></p> <p><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www.siat.ac.cn/yjdw2016/rcdt2016/202411/W020241121605829538718_ORIGIN.png" alt="" width="598" height="721" name="图片 52" align="bottom" border="0" data-needdownload="true" data-uploadpic="U020241121601451063452_ORIGIN.png" /></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基于微创介入诊疗中对于精准影像的临床需求,依托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马腾组建团队攻克多项声光传感器设计与精密封装关键技术,在一根不足0.6mm的介入导管中,创新性的实现超声、光学相干断层以及荧光三种模态成像技术的融合影像分析,并围绕胰腺癌这种隐匿于深层的恶性病变,成功研制出胰胆管介入式多模态融合影像设备。</span></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在这一创新性跨尺度介入成像系统的推广方面,马腾团队瞄准对人民健康安全危害极大的心血管事件,牵头与国内医疗龙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的产业转化,首创双频率血管内超声介入影像分析系统,据悉该系统融合60MHz与最高120MHz双频超声影像,在单次扫描中,同时获取高分辨率和大深度的血管图像,并实现对于心血管脂质斑块载荷的定量分析。</span></p> <p>&nbsp;</p> <p><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www.siat.ac.cn/yjdw2016/rcdt2016/202411/W020241121605829908717_ORIGIN.png" alt="" width="1080" height="810" name="图片 54" align="bottom" border="0" data-needdownload="true" data-uploadpic="U020241121601451105517_ORIGIN.pn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腾研究员受邀参加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大会</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马腾团队的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受邀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会议(TCT 2024)上作专题报告,获得了全球专家的广泛关注。在第26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马腾团队带来了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诊断仪器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span></p> <p>&nbsp;</p> <p><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www.siat.ac.cn/yjdw2016/rcdt2016/202411/W020241121605830412381_ORIGIN.jpg" alt="" width="1080" height="720" name="图片 55" align="bottom" border="0" data-needdownload="true" data-uploadpic="U020241121601451151083_ORIGIN.jpg" /></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科学仪器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其自主研发能力直接关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与战略发展。然而创新性科学仪器的研发不仅仅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淀,还需要建制化团队的协同研发模式。</span></p> <p>&nbsp;</p> <p><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www.siat.ac.cn/yjdw2016/rcdt2016/202411/W020241121605830722029_ORIGIN.jpg" alt="" width="1080" height="720" name="图片 56" align="bottom" border="0" data-needdownload="true" data-uploadpic="U020241121601454827131_ORIGIN.jpg" /></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在分享仪器研发经历时,马腾介绍到从2015年IEEE UFFC(IEEE超声铁电频控汇刊)发表封面文章,在领域内首次提出双频血管内超声的概念。再到如今依托深圳先进院&ldquo;产学研医&rdquo;协同创新模式,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断仪器量产落地并开展应用,这一路走了近10年。但这也是中国科学院作为&ldquo;国家队&rdquo;,必须心系&ldquo;国家事&rdquo;、肩扛&ldquo;国家责&rdquo;的生动实践。</span></p> <p>&nbsp;</p> <p><im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auto;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www.siat.ac.cn/yjdw2016/rcdt2016/202411/W020241121605831024149_ORIGIN.jpg" alt="" width="1080" height="720" name="图片 57" align="bottom" border="0" data-needdownload="true" data-uploadpic="U020241121601452312619_ORIGIN.jp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腾研究团队合影</p> <p>&nbsp;</p> <p><span data-index="9">&ldquo;这项荣誉不仅是对我团队研究成果的认可,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研制属于国人自己科学仪器的决心!&rdquo;&ensp;马腾说到。这也是当下深圳先进院仪器所青年人才奋斗拼搏的缩影,以及自主掌握高端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确保科研自主权的决心。</span></p>
View More
2024-11-15
用“双摄”镜头给心血管拍照!
<p>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仪器所(筹)研究员马腾团队展示了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诊断仪器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br /><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sxy/uploads/image/20241230/4f2e5f705ae516d7016610cb2a632e32.jpg" alt="" width="575" height="384"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诊断仪器。</p> <p><strong>高频超清&ldquo;双摄&rdquo;镜头</strong></p> <p><strong>给心血管拍照诊疗</strong></p> <p>据介绍,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诊断仪器是国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超声成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用于心血管等疾病的检测诊断。</p> <p>&ldquo;传统的血管内超声导管只有单个频率,而我们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在不到1毫米的介入导管上植入了两个超声换能器,实现双频成像。&rdquo;研究团队成员洪杰韩介绍道。</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sxy/uploads/image/20241230/5303ae86a40a3faa4eaeb0927751bbfd.jpg" alt="" width="600" height="450" /><br />洪杰韩介绍IVUS仪器。</p> <p>为什么要采用双频?洪杰韩打比方说:&ldquo;超声探头就好比摄像头,传统成像系统只有单个摄像头,拍照时难以兼顾成像深度和高清晰度。而我们的系统相当于双摄镜头,一个望远镜,一个放大镜,在临床诊疗中不仅能对病灶看得更全面,还能看得更精准。&rdquo;</p> <p>&ldquo;IVUS的中心工作频率达90兆赫兹,最高频率可达120兆赫兹,为血管内超声介入诊断提供最高频的超声成像能力。同时,其双频设计使得设备能够在单次扫描中,同时获取高分辨率和大深度的血管图像,为临床精准介入诊疗提供了高效、可靠的影像工具。&rdquo;团队负责人马腾介绍道。</p> <p><strong>从概念到临床转化</strong></p> <p><strong>历经9年时间</strong></p> <p>事实上,这已经是IVUS第二次参展高交会。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IVUS在全国多个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转化。</p> <p>在临床研究中,马腾团队采用了前瞻性、多中心的等效性试验设计,目前已完成116例患者的入组。&ldquo;结果表明,该设备不仅能够获得高分辨与大深度的图像,更在微小病变结构识别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为精准的介入诊疗手术提供全面的腔内影像和功能性指导。&rdquo;</p> <p>据马腾介绍,双频IVUS系统及导管满足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同时,90兆赫兹图像的超高分辨率使得薄纤维帽等易损斑块特征得以清晰呈现;双频IVUS的超宽频谱信息为斑块脂质成分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可能。此外,该系统在钙化斑块检测方面表现出对钙化边缘细节的更清晰展示,有望提高钙化弧度等定量指标的测量精度。</p> <p>2015年,马腾首次在IEEE UFFC(《IEEE超声、铁电、频控汇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提出了双频血管内超声的概念。面向血管介入精准诊疗重大需求,马腾团队历经9年时间,攻克了多项传感器与硬件技术瓶颈,最终在血管内超声技术领域成功实现临床转化。</p> <p>马腾表示,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在设备中集成智能三维重建、脂质成分分析及FFR生理学评估等,探索&ldquo;All-in-One IVUS&rdquo;的全超声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分析复杂病变,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全方位的腔内影像学信息和功能性指导。</p>
View More
2023-12-15
全球首款最高频率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人体临床研究成功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p>&ldquo;超高清双频IVUS系统于12月1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心血管病院院长袁祖贻团队成功完成首例冠脉介入手术(PCI)患者入组。&rdquo;2023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皓影医疗首席科学马腾在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峰会现场宣布这一消息。</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title="图片1.png" src="https://nmed.org.cn/files/Attfile/20231215/6383825140304306662663536.png" alt="图片1.png" />&nbsp;</p> <p>据悉,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工作频率超过100MHz的IVUS成像技术开展的人体冠脉介入手术的临床试验研究(First-in-Man,FIM),标志着超高频率IVUS技术正式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新阶段。</p> <p>超高清双频IVUS系统由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ldquo;国创中心&rdquo;)与深圳皓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惠泰医疗控股公司)(以下简称&ldquo;皓影医疗&rdquo;)、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ldquo;深圳先进院&rdquo;)联合研发。</p> <p>这一研发成果源自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精准诊断这一临床重大需求。此前的血管内超声成像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一频率的传统IVUS技术无法实现成像深度和分辨率的两者兼得,临床医生亟待更加安全、精准、全面的PCI手术指导。由国创中心与皓影医疗、深圳先进院组建的&ldquo;产学研&rdquo;深度融合新型研发团队,历经两年的协同攻关和技术创新,成功突破了纳秒级高压脉冲超声电路研制、基于单晶材料的超高频超声换能器研制以及自动图像配准的双探头成像导管研制等创新型技术。最终,成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作频率超过100M最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及导管。</p> <p>该产品由Cardio SpaceTM超高清双频IVUS诊断系统和Crystal PulsarTM一次性超高清双频IVUS导管组成。通过单次采集,便可以获取兼具高分辨率和大成像深度的双频IVUS成像。超高频率IVUS技术与传统IVUS相比,分辨率提升近一倍,有望趋近OCT技术。在干预前,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细致的血管壁的结构、异常和病变的细节,例如冠状动脉夹层、钙化病变分布等,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在干预后,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支架贴壁和膨胀效果,为支架植入后的优化策略提供全面指导。</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title="图片2.png" src="https://nmed.org.cn/files/Attfile/20231215/6383825141350558115099065.png" alt="图片2.png" />&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超高清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与介入导管</p> <p>12月12日,此次首例入组患者手术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心血管病院院长袁祖贻团队成功完成。手术由该院郭宁教授、张勇主治医师操作完成,在DSA指导下将双频IVUS导管顺利送达病变部位远端,进行干预前扫描成像,并依据病变段和参考段的双频超声影像,选择植入3.0*33mm支架。经过充分后扩张,再次使用双频血管内超声对干预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支架贴壁及膨胀情况良好。整个手术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患者恢复良好。</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title="图片3.png" src="https://nmed.org.cn/files/Attfile/20231215/6383825142409891021263071.png" alt="图片3.png" />&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宁教授手术术中留影</p> <p>在手术过程中,该款双频IVUS展现出其可兼顾高分辨率和大穿透深度的两项互补优势,不仅可以显示血管的斑块负荷以及整体结构,同时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夹层、钙化、支架梁等细节信息,为本次PCI手术策略的制定以及优化干预效果提供更加精确的指导。手术结束后,郭宁教授表示,患者是典型的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伴严重钙化。经过充分的预处理后,使用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采集了患者支架植入前后的血管内超声影像,通过60兆赫的大深度图像可以显现血管全貌结构,通过90兆赫的高分辨图像可以识别血管夹层细节,这为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腔内影像信息。</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title="图片4.png" src="https://nmed.org.cn/files/Attfile/20231215/6383825147604011063094959.png" alt="图片4.pn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祖贻教授、郭宁教授与研发团队术后合影</p> <p>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袁祖贻认为,超高清双频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创新性技术,实现了IVUS在工作频率上的壁垒突破,并具备一次回拉即可同时获取大深度和高分辨率两种成像优势互补的功能,期待通过更广泛的临床研究,持续探索该项腔内影像学技术在指导冠脉介入治疗方面的应用潜力。</p> <p>&ldquo;超高清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的研制和成果转化过程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的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支持,也获得了国创中心创新生态体系CRO平台、CDMO平台、孵化器等多方面的支持。&rdquo;马腾表示,未来研发团队会汇聚更多医工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整合医疗器械行业资源,加速该项技术成果的落地,并努力实现民族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p> <p>国创中心总经理刘新认为,这一成就是我国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是&ldquo;医工结合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rdquo;的生动案例,也是国创中心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和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该项创新型医疗器械临床手术的顺利开展也标志着我国在心内科创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为冠状动脉血管疾病诊疗提供一种更加快速精准且有效的技术手段。</p>
View More
2023-09-10
深圳先进院学子再获IEEE国际奖项
<p>9月3日-8日,第61届IEEE国际超声大会(2023 IEEE IUS)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生高泽平凭借深圳先进院超声团队自主研发的相控阵全息声镊科研仪器以及开展的相关生物医学研究,从今年超1200余篇会议摘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 IEEE IUS上最佳学生论文奖,这也是该团队第二次在IEEE国际超声大会夺得此荣誉。</p> <p>&nbsp; &nbsp; &nbsp; 该研究首次将全息声镊科研仪器与组织工程中复杂模型构建的需求相结合,以超声相控阵对全息声场的动态构建为基础,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声学组装策略,实现了对细胞球、类器官的精准选择、位置移动、旋转对准、装配、夹紧等操作,并构建出了具有能够模拟肿瘤及其微环境的装配体模型。此外,研究结合质谱成像技术进一步构建出装配体的代谢全谱图,为肿瘤代谢异质性研究提供了精准的物质分子定性、定量和空间定位信息,同时为探索组织功能发展机制、疾病的发展过程提供新的视角与手段。</p> <p>&nbsp;</p> <p><img style="height: auto;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910/77231694309807933.png" alt="clip_image002.png" width="600" height="NaN" border="0" vspace="0" /></p> <p><img style="height: auto;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910/47391694309851535.jpg" alt="clip_image004.jpg" width="600" height="NaN" border="0" vspace="0"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佳学生论文获奖证书</p> <p>&nbsp; &nbsp; &nbsp; &nbsp;获奖论文以<em>Deciphering Metabolic Heterogeneity of Acoustically-Constructed Pancreatic Cancer Microenvironment Model by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em>(胰腺癌微环境模型的全息声学构建与代谢异质性解读)为题,由深圳先进超声团队以及质谱成像团队共同完成,深圳先进院国科大硕士生高泽平为论文和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以及汇报人。</p> <p>&nbsp;</p> <p><img style="height: auto;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910/36031694309902803.png" alt="clip_image006.png" width="600" height="NaN" border="0" vspace="0"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论文主题图</p> <p>&nbsp;</p> <p>&nbsp; &nbsp; &nbsp; 高泽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ldquo;非常荣幸能在深圳先进院这样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进行学习与研究,并有机会参加这样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希望这项奖项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我的指导老师们,感谢他们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支持。未来我也将继续扎根于相控阵超声的应用中,进一步推动声学技术在组织⼯程和医学研究中的适用场景,更好的服务公众健康。&ldquo;</p> <p>&nbsp;</p> <p style="text-indent: 32px;"><img style="height: auto;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910/61131694309940725.png" alt="clip_image008.png" width="600" height="NaN" border="0" vspace="0"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深圳先进院医工所研究员与学生代表合影</p> <p>&nbsp;</p> <p>&nbsp; &nbsp; &nbsp; 据了解,IEEE国际超声大会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超声、铁磁质和频率控制学会(IEEE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Society)主办,是国际超声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大会之一,自1959年起已成功举办了60届。大会最佳学生论文竞赛由30余位国际评委共同评选得出,先按领域类别选出18项学生论文入围最终评选,并通过最终答辩展示等环节由技术裁判推荐产生至多6名最佳学生论文奖。</p> <p>&nbsp; &nbsp; &nbsp; 基于相控阵的超声全息声镊科研仪器声镊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科研仪器,在生物模型构建、非介入性在体操控、靶向治疗、无创神经刺激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p> <p>&nbsp; &nbsp; &nbsp; 深圳先进院科学仪器研究所(筹)超声团队经过十多年声学操控技术的积累,基于超声辐射力作用原理,利用自研高性能相控阵和多通道可编程电子系统,结合空间声场调制、超声成像和反演算法,提出并构建了可编程相控阵声镊理论、技术和仪器体系。近期,团队推动相控阵声镊高精度高通量操控技术取得了生物医学应用的突破,率先实现了在体声操控细菌对于实体肿瘤的靶向治疗,以及急性肾损伤的异质类器官疾病模型的声学构建。研究成果分别在综合性期刊<em>Nature Communications、Small Structures</em>(封面文章)上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p>
View More
2023-06-07
Nature Communications丨“隔空取物”新技术,相控阵全息声镊有望实现肿瘤靶向治疗!
<p>隔空取物&rdquo;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这种科幻超能力现被超声科技实现并可望用于治病救人。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相控阵全息声镊操控技术,在生物体及血流中成功实现了对含气囊细菌群的无创精准操控和高效富集,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肿瘤靶向治疗应用。相关成果以&ldquo;<em>In-vivo programmable acoustic manip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em>&rdquo;为题发表在《自然》子刊<strong><em>Nature Communications</em></strong>期刊上。该相控阵全息声镊系统基于高密度面阵列换能器产生可调谐三维体声波,通过对空间声场在活体血管内等复杂环境中的时空精准调控,在活体血管内等复杂环境中成功操控了含气囊细菌团簇,使其精准地移动到目标区域并发挥治疗功能,有望为肿瘤的靶向给药和细胞治疗等提供一种理想手段。</p> <p><img style="height: 335px;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607/47651686125721262.png" alt="clip_image002.png" width="600" height="335" border="0" vspace="0" /></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章上线截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814-w">原文链接</a></div> <p>  光、声、电、磁等经典物理手段是实现&ldquo;隔空取物&rdquo;非接触操控物体的可能途径。光镊操控技术于20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微纳尺度颗粒操控上展示出精准优势,但存在对非透明生物体穿透深度有限的问题;磁镊一般需要磁性颗粒的结合,易导致细胞活性受影响。相较而言,基于高频声波梯度声场设计的声镊技术是一种通过声波与目标物体相互作用产生辐射力以实现非接触操控物体的方法,在非透明生物体系中具有作用力大、穿透性强、操控通量高等独特优势。基于空间体波的相控阵全息声镊具有声场时空动态调控能力且实验架构灵活,是生物体等复杂环境内实现对目标进行靶向操控的理想手段。&nbsp;&nbsp;</p> <p>  郑海荣研究员带领深圳先进院医学成像团队经过十多年声操控技术积累,基于超声辐射力作用原理,利用高密度二维平面阵列和多通道可编程电子系统,结合空间声场调制、超声成像和时间反演算法,提出并构建了可编程相控阵全息声镊理论、技术和仪器体系,为生物体等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声操控奠定了基础(如图1)。团队分析了不同声对比系数粒子受到的声辐射力,完成了初步的理论验证;模拟活体组织环境,利用时间反演矫正声波畸变,构建复杂环境中精准声操控的模型;交替发射超声成像与操控脉冲,实现了非透明介质中超声成像实时引导的三维声镊。团队继续在相控阵全息声镊领域深耕,推动了二维高密度超声阵列的微型化,融合显微成像,初步实现了细胞、微生物等的离体三维声操控验证,进一步结合基因编辑等技术,着力推动可编程相控阵全息声镊在各领域的关键应用。这一次,团队推动相控阵全息声镊高精度高通量操控技术取得了生物医学应用的突破,率先实现了在体声操控细菌对于实体肿瘤的靶向治疗(如图2)。&nbsp;</p> <p>  从理论研究层面,研究团队提出了复杂声场环境中声辐射力离散表达与计算理论,解决了复杂声场的任意结构微粒受力量化表征的瓶颈问题,并探究了复杂环境中空间声场作用下操控目标的动力学行为。从工程研发层面,团队成员马腾研究员等通过长期的技术探索与积累,攻克了高密度声镊换能器研发中声场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难题,成功研制了二维高密度超声换能器阵列,利用全息元素构建和时间复用的方法,结合多通道高精度时间反演超声激励,实现了强梯度声场生成和复杂声场的时空动态调控。从生物医学应用层面,团队中严飞研究员等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细菌细胞中产生了亚微米气体囊泡,显著提升细菌的超声敏感性,大幅增强其受到的声辐射力,使得含气囊细菌可以克服流体拉力,驱使它们在焦点区域聚集形成团簇(如图3)。&nbsp;</p> <p>  当工程菌被聚集成团簇后,通过电子控制声束沿着预设可编程的轨迹移动,如在分叉微流腔中的细菌团簇可以选择性地通过分叉口,或者在无边界条件下沿着字母A形进行移动,或同时操控两个团簇沿着矩形路径移动。整个团簇的轨迹与预设路径完美匹配。利用全息声元素构架法,阵列可以产生具有不同拓扑电荷的聚焦涡旋。当预设的拓扑荷数发生变化时,含气囊细菌团簇所显示的涡旋场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角动量的存在,团簇可以围绕涡旋中心连续旋转。&nbsp;</p> <p>  生物体组织结构复杂易引起声波畸变,且高速血流的存在也阻碍了血管内的声操控。团队结合相控阵全息声镊与显微成像,构建动物模型,实现了在活体动物水平通过电子控制声束对含气囊工程细菌进行可编程操控。在小鼠尾静脉注射工程菌后,利用小鼠透明背脊皮翼视窗模型进行观察,打开相控阵全息声镊,使得工程菌在声束焦点处聚集。通过对含气囊工程菌和普通大肠杆菌分别在小鼠背部浅表血管中进行了声捕获比较,发现只有含气囊工程菌可以被捕捉在聚焦声束中心,并在血管中形成簇状。进一步,在不同直径的血管也尝试对含气囊工程菌进行了声捕捉。随后,通过电子偏转声束,实现了含气囊工程菌的体内声操控。在声镊操控下,含气囊工程菌不仅可以沿着血管前后移动,还可以选择性地穿过血管分叉。也可以同时操控两个工程菌团簇在同一条血管中,将其彼此靠近或远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相控阵全息声镊系统操控含气囊细菌团簇的运动可严格按照程序设置进行,展示出优异的时空操控精度,使这些细菌能够逆流或按需流动到活小鼠的预设血管中。&nbsp;</p> <p>  进一步,高通量相控阵全息声镊操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肿瘤中工程细菌的聚集效率,并结合细菌的肿瘤杀死活性,明显抑制了肿瘤的生长速度,延长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如图4)。&nbsp;</p> <p>  总之,本研究证明了相控阵全息声镊仪器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活体内非接触精准操控细胞的新工具。以相控阵全息声镊为手段,功能细胞及细胞球为载体,有望在免疫细胞治疗,组织工程,靶向给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深圳市科创委等科技项目的资助。&nbsp;</p> <p>&nbsp;</p> <div><img style="height: 546px;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607/10031686125746682.png" alt="clip_image004.png" width="600" height="546" border="0" vspace="0"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nbsp;相控阵全息声镊系统示意图(<em>Research</em>,2021)</div> <p>&nbsp;</p> <p><img style="height: 473px;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607/15561686125764634.png" alt="clip_image006.png" width="600" height="473" border="0" vspace="0"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nbsp;相控阵全息声镊系统在体操控细胞示意图(<em>Nature Communications</em>,2023)&nbsp;</p> <p>&nbsp;</p> <p><img style="height: 336px;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607/9461686125780482.png" alt="clip_image008.png" width="600" height="336" border="0" vspace="0" /></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nbsp;声聚集基因编辑细菌和普通细菌对比</div> <p><br /><br /></p> <p><img style="height: 297px; width: 600px; 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lauterbur.siat.ac.cn/upload/f64b1be2-71a6-4597-a1c8-f0903c473988/20230607/72161686125791386.png" alt="clip_image010.png" width="600" height="297" border="0" vspace="0"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4&nbsp;声操控基因编辑细菌治疗肿瘤实验</p>
View More